2024年6月27日,德国联邦议院以多数票通过的新《技术移民法》(Fachkräfteeinwanderungsgesetz)正式生效。这项酝酿两年之久的法案被视为德国移民政策的“历史性转折”,标志着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首次以系统性立法形式向全球技术人才敞开大门。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数据,截至2023年底,德国劳动力市场缺口高达78.4万人,仅护理行业就短缺13.2万名专业人员,这种结构性缺工每年造成约900亿欧元的经济损失。新法案的落地,正是德国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与产业转型压力下的破局之举。
与2012年推出的欧盟蓝卡制度不同,此次改革突破了传统移民框架的诸多限制。法案首次引入加拿大式积分评估体系,将申请者的年龄、语言能力、职业资质和德国就业意向纳入量化评分,得分超过6分的申请者可获得为期一年的求职签证。值得注意的是,新规放宽了对学历认证的强制性要求,允许具有至少两年专业经验且通过德国商会认证的外国技工申请就业居留。联邦劳工部长胡贝图斯·海尔强调:“我们将从‘学历至上’转向‘能力优先’,护理助手、IT专家、建筑工程师等紧缺职业申请者,即使没有大学文凭,只要具备经认证的职业技能,就能获得在德工作机会。”
法案特别针对数字化时代的人才竞争作出调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领域的专家,在年薪达到43,800欧元(约为德国平均工资的70%)的情况下,可直接获得欧盟蓝卡,其家属享有不受限的工作许可。对于争议较大的“链式移民”问题,内政部设立“人才储备库”制度,允许企业为有潜力的海外实习生提供最长三年的“预备工作签证”,期间完成职业资格认证即可转为正式员工。科隆经济研究所模拟预测,该政策实施后五年内可为德国新增35-40万技术移民,使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提升1.2个百分点。
然而,改革浪潮中仍有暗礁隐现。巴伐利亚州等保守派执政地区强烈反对放宽家庭团聚条款,认为可能加剧社会融入压力。德国工程师协会则警告,当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处理周期长达8-12个月,若行政效率无法提升,政策红利恐难充分释放。更值得关注的是,极右翼政党选择党(AfD)借势发起“反技术移民”运动,其民调支持率在法案通过后攀升至19%,反映出社会层面的潜在分裂风险。
站在全球人才争夺战的十字路口,德国正试图在传统移民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找到平衡点。正如柏林洪堡大学移民研究中心主任克劳斯·巴德教授所言:“这次改革不仅是简单的政策调整,更象征着德国从‘临时用工’思维向‘永久定居’模式的范式转变。”随着首批技术移民开始通过新通道进入德国劳动力市场,这个欧盟引擎国家能否真正破解人力困局,仍需观察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与社会包容度的同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