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BAMF)被曝出内部存在极右翼意识形态渗透的争议,引发公众对政府机构安全性的强烈质疑。据德国媒体披露,部分移民局工作人员涉嫌与新纳粹组织存在关联,甚至有匿名举报称,个别官员在难民审核、公民身份申请等程序中存在系统性歧视行为,例如故意拖延或拒绝特定族裔的申请。
这一事件的发生并非孤立。近年来,德国安全部门多次被曝出极右翼势力渗透的丑闻。2020年,德国国防军特种部队(KSK)因极端分子藏匿其中而被迫解散改组;2022年,德国内政部承认联邦警察系统中有数百起疑似极右翼案件正在调查。此类事件暴露出德国在去纳粹化数十年后,极右翼思想仍以隐蔽形式寄生在国家机构中。
德国政府已启动对移民局的内部调查,司法部长强调“绝不容忍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但民间组织批评称,官僚系统的自查机制存在漏洞,呼吁成立独立委员会彻查。与此同时,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AfD)在部分地区的支持率攀升至20%以上,进一步加剧社会分裂。历史学者指出,移民局丑闻折射出德国统一后东部地区经济失衡、身份认同危机等深层矛盾,极右翼势力正利用民众对全球化冲击的不满情绪扩大影响。
尽管德国法律明确禁止纳粹意识形态,但如何在制度层面根除其残余,仍是这个背负历史罪责的国家面临的持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