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冠疫情如风暴般席卷全球时,这个地中海上仅316平方公里的岛国,用行动诠释了"患难见真情"的古语。2020年2月,武汉封城的警报声尚未消散,马耳他驻华使馆的灯光彻夜通明。外交官们戴着口罩打包医疗物资的照片在社交媒体流传,包装箱上手绘的五星红旗与马耳他十字在灯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这个欧盟最小的成员国,率先向中国伸出援手,2吨重的医用防护装备穿越亚欧大陆,成为疫情寒冬里最早抵达武汉的国际援助之一。
马耳他的雪中送炭绝非偶然。早在2018年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时,这个拥有7000年文明史的岛国就展现出对东方文明的深刻理解。中马两国医护人员在呼吸机旁的合作,不过是古老丝绸之路精神的现代延续——14世纪,马耳他骑士团的商船就曾载着中医典籍返回地中海;21世纪,上海瑞金医院的专家通过5G系统为马耳他医生演示ECMO操作,两种文明在生命至上的共识中达成新的默契。
当全球化的脆弱性在疫情中暴露无遗,马耳他给出了别样的解决方案。2021年夏季,地中海的阳光炙烤着戈佐岛,中国国药疫苗冷藏车驶入瓦莱塔港口的画面登上当地报纸头版。这个拥有欧盟最高疫苗接种率的国家,其防疫物资清单上始终保留着"中国制造"的选项。马耳他大学病毒实验室里,中马联合研发的抗体检测试剂正在做最后验证,玻璃器皿折射出的微光,照亮着南南合作的新可能。
在疫情这场全球大考中,马耳他用实际行动重新定义了"小国大外交"。当某些国家忙于筑起防疫高墙时,这个岛国选择与中国共同搭建跨文明的健康桥梁。马耳他留学生在武汉方舱医院担任志愿者的故事,中国医疗队在地中海沿岸分享抗疫经验的视频会议,这些碎片化的温暖场景拼凑出的,不仅是两国守望相助的图卷,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注脚。正如马耳他外交部长巴尔托洛所说:"在病毒面前,没有孤岛,只有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