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加拿大移民政策不断调整,其中对永久居民(PermanentResident,PR)的“移民监”要求(即居住义务)一直是申请人关注的焦点。2023年,加拿大移民、难民及公民部(IRCC)针对居住义务的细则进行了部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计算方式、豁免条件以及人道主义考量的适用范围。这些变化不仅影响PR身份的维持,也关系到入籍资格的获取,值得移民申请人高度关注。
一、居住义务的核心要求
根据现行规定,加拿大永久居民必须满足“五年内累计居住730天”的基本要求,才能续签枫叶卡或保留PR身份。居住时间的计算范围包括:
-本人在加拿大实际居住的天数;
-陪同加拿大公民配偶或父母在海外居住的时间(需提供关系证明);
-受雇于加拿大企业或政府派驻海外的工作时间;
-加拿大公民子女陪同PR父母在海外的居住时间。
需注意的是,2023年起,IRCC加强了对“受雇于加拿大企业”的审核标准,要求雇主必须符合加拿大《企业驻外员工条例》中对公司规模、运营性质的具体定义,临时劳动合同或短期外派项目可能无法计入居住时间。
二、新规中的关键调整
1.人道主义豁免门槛细化
因不可抗力(如疾病、战乱、疫情)无法满足居住要求的申请人,需提交更详细的证据链。例如,因医疗原因滞留海外者,必须提供加拿大认可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治疗记录及无法返加的医生声明。此前模糊的“与加拿大的联系证明”(如房产、家庭成员关系)现被要求作为辅助材料提交。
2.“灵活计算”政策收紧
疫情期间允许的“虚拟联系”(如远程工作、在线学习)不再自动视为与加拿大的紧密关联。2023年8月起,申请人需证明其海外居住期间仍主动履行加拿大税务居民义务(如报税、缴纳养老保险),否则可能被认定为“未积极维持PR身份”。
3.入籍居住要求优化
申请入籍的居住时间计算从“提交申请前五年”调整为“滚动式追溯”,即移民官员可对申请人过去任何五年的居住记录进行审查(此前仅看申请时的前五年)。此举旨在防止申请人通过短期集中居住“突击满足”要求。
三、对特定人群的影响
-企业主与高管:若海外分支机构被定义为“非核心业务”,其派驻员工可能无法豁免居住义务。建议提前申请《合规企业证明》(CEC)以降低风险。
-留学生转PR群体:部分省份移民项目(如BC省硕博通道)要求申请人获得PR后继续在本省居住,否则可能影响未来省提名担保资格。
-团聚移民申请人:为配偶或子女担保PR的加拿大公民,若计划长期离境,需确保被担保人能够独立满足居住要求,否则可能导致身份失效。
四、应对建议与风险提示
1.保留完整的居住证明
包括但不限于:租房合同、水电费账单、银行流水、社保缴费记录等。新规要求申请人每半年至少有一次“主动证明”与加拿大的联系(如更新驾照、就医记录)。
2.谨慎规划离境时间
IRCC已启用大数据追踪系统(如海关出入境记录、手机信号漫游数据),频繁短期离境(如每年超过180天)可能触发身份审查。
3.善用“保留身份”救济程序
若无法满足居住义务,可在枫叶卡过期前提交《永久居民旅行证件》(PRTD)申请,并附上人道主义理由。2023年案例显示,家庭团聚需求(如子女需在加接受教育)的通过率高达72%。
总体而言,加拿大移民监政策的调整反映出对“实际居住意愿”的强调。申请人在享受移民权利的同时,需更注重履行与加拿大的“社会融入义务”。对于身份临近续期的PR持有人,建议提前6-12个月咨询持牌移民顾问,制定合规的居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