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与朝鲜半岛之间的移民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的文化交流与人口流动。早在公元4至7世纪,朝鲜半岛的百济、新罗等王国便通过使节、工匠与学者的往来,将先进的技术与佛教传入日本。但这种以文化传播为主的流动,在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后基本中断。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朝鲜人移民潮,始于19世纪末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阴影之下。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速了对朝鲜半岛的渗透。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的签署,将朝鲜变为日本殖民地,开启了长达35年的强制同化时期。日本当局在1920年代推行"内鲜一体"政策,将朝鲜人纳入"帝国臣民"范畴,但这种表面平等的背后,是系统性的经济掠夺与人格歧视。1923年关东大地震期间,6000多名朝鲜移民被诬陷投毒纵火,遭到日本暴民虐杀的惨剧,彻底暴露了殖民统治下种族矛盾的残酷真相。
19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为支撑战争机器,开始有计划地强征朝鲜劳工。超过72万朝鲜青壮年被押送至九州煤矿、广岛船厂等地从事高危劳动,数十万人死于饥饿、塌方与核爆。大阪的安野发电所遗址至今仍留存着刻满朝鲜劳工姓名的石壁,这些沉默的铭文诉说着被抹杀的历史记忆。
战后初期,滞留在日本的140万朝鲜移民面临着身份困境。1952年《旧金山和约》生效后,他们被强制转为"外国人"身份,需按指纹的《外国人登记法》与限制就业的行政指令,将其打入社会的底层。东京鹤见的油脂工场火灾中,因安全措施缺失导致7名朝鲜工人活活烧死的案例,折射出这个群体在所谓"经济奇迹"中的真实处境。
1970年代开始,随着朝鲜总联(在日本朝鲜人总联合会)与韩国民团的建立,移民群体逐渐形成自我维权的力量。大阪生野区的朝鲜学校坚持民族教育六十余年,哪怕面临右翼袭击与政府补助断绝的困境;京都的"在日大韩基督教会"通过跨国婚姻家庭支援,构建起超越国族界限的互助网络。这些抗争背后,是三代移民在文化归属与现实生存之间的艰难平衡。
如今,65万在日朝鲜人依然面临归化审查中的隐性歧视与雇佣壁垒。但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代移民中涌现出律师郑香均、作家李良枝等人物,他们通过司法诉讼与文学创作,不断叩问着日本社会的多元性包容度。横滨的韩国街每年春节悬挂的太极旗,既是对故土的乡愁投影,也成为衡量现代日本如何面对殖民记忆的一把标尺。这段横跨一个世纪的移民史,本质上是一场未完成的身份重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