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色初临埃法特岛时,雨林深处传来露珠坠落的轻响。攀附在千年榕树气根间的桑树枝条被晨雾浸润,暗紫色果实上凝结着细密水珠,宛如火山岩缝隙间渗出的冷泉。这些从东南亚漂洋过海而来的桑属植物,在瓦努阿图群岛湿热的海风中长出了不同故土的风骨——叶片较原生种宽大近倍,叶脉呈现出火山灰沉积形成的独特银灰色,当正午阳光穿透树冠,整片桑树林会在地面投下流动的水纹状光斑。
岛民将这种变异桑树称为"纳瓦图拉",在他们的创世神话里,第一株桑树是从海龟女神裂开的背甲中萌发的。每逢月圆之夜,老一辈仍会采摘最新鲜的桑叶铺在独木舟船头,叶片指向南方隐约的火山轮廓,据说这样能安抚地下躁动的岩浆。这种传承自美拉尼西亚先民的神秘仪式,与当代农业学家在火山灰质土壤中发现的高浓度有机锗形成微妙呼应,那些饱满的深紫色桑葚,总在雨季来临前泛起不自然的金属光泽。
在桑树林与火山湖交界地带,三年前设立的生态观测站记录了令人惊异的现象:每当雅苏尔火山喷发前12-24小时,桑树的气孔开合频率会骤增三倍,叶片背面分泌的黏液带有硫化物气味。当地导游常摘取这种应激状态下产生的桑叶,裹着椰肉制成蓝色药膏,涂抹在游客被水母蛰伤的皮肤上。而更令外来学者困惑的是,某些年份火山剧烈活动期间,桑树林中会突然出现早已被植物志宣告灭绝的帝汶岛古桑品种,这些鬼魅般的植株如同从地幔深处投射的幻影,总在火山平息后消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