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色的南太平洋上,星罗棋布的岛屿如同散落的翡翠,瓦努阿图——这个由80余座火山岛和珊瑚礁组成的国家,与中国的友谊故事已悄然书写了四十余载。1982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瓦努阿图共和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标志着一个新生太平洋岛国与国际社会的重要连接,更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协作的生动注脚。在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的浪潮中,中瓦两国以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为基石,不断拓展合作维度,为南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建交之初,中瓦合作便展现出务实特征。面对瓦努阿图独立后亟需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国民经济的迫切需求,中国率先伸出援手,先后援建了维拉港国际会议中心、国家体育场等标志性项目。其中,能容纳万人的国家体育场不仅承办了2003年太平洋小型运动会,更成为当地民众日常健身的重要场所。这些看得见、用得上的民生工程,构成了两国关系最直观的信任纽带。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推进,中瓦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2021年双边贸易额较建交初期增长近千倍,中国连续多年保持瓦努阿图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从传统农渔产品进出口到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两国经济互补性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得到全新诠释。
人文交流的涓涓细流润泽着中瓦友谊的根系。在教育领域,中国政府奖学金累计为瓦努阿图培养了300余名专业人才,这些留学生归国后活跃在政府机关、医疗教育等关键岗位。福建援建的桑托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不仅推广了菌草种植技术,更创造出“菌草外交”的佳话。2018年超强飓风“帕姆”肆虐后,中国第一时间提供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援助,运抵灾区的帐篷、发电机等物资凝聚着跨越重洋的关怀。这些“小而美”的民心工程,让太平洋海风里始终飘荡着守望相助的温度。
在国际舞台上,中瓦两国始终保持着密切协作。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多次在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关乎岛国生存发展的议题上为瓦努阿图等小岛屿国家发声。瓦努阿图则坚定奉行一个中国原则,在多个多边场合给予中方宝贵支持。2017年双方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将合作领域从基础设施建设扩展至蓝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当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时,中国向瓦努阿图提供多批次疫苗援助,协助建成国家核酸检测实验室,以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这种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默契,为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
回望建交42年的发展历程,中瓦关系已从最初的政府间交往,拓展至地方、企业、民间全方位互动。从首都维拉港的议会大厦到马朗帕省的乡村小学,从塔纳岛的火山观测站到埃法特岛的渔业加工厂,两国合作成果深深融入瓦努阿图的发展脉搏。当前,面对气候变化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等共同挑战,中瓦正探索在应对气变、海洋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合作模式。这条跨越赤道的友谊之桥,不仅连接着两个文明古国的历史情缘,更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正如瓦努阿图国徽上飘扬的棕榈叶与长矛图腾,中瓦合作始终保持着守护和平之叶与开拓发展之矛的平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