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的间隙,在徐州市泉山区某条幽静的街道上洒下细碎光斑。身着巴伐利亚传统刺绣裙装的汉娜站在烘焙坊门前,将刚刚出炉的碱水面包摆进木制橱窗,黄油与麦香混着隔壁咖啡店的手冲香气,悄然漫过刻着"德华里"三个魏碑体大字的青砖门楼。这座1899年由旅徐德国商人建造的石库门建筑群,正在梅雨季潮湿的空气里,无声诉说着百年间黄河故道与莱茵河畔的奇妙交汇。
推开德华银行徐州分行旧址那扇包铜雕花木门,霉尘气息中斜插进几缕金线般的阳光。档案管理员李明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展开1912年的货运清单,羊皮纸上的哥特体德文与老徐州码头的货运印章层层叠叠,记录着从青岛经陇海铁路运抵的克虏伯钢轨如何撑起津浦铁路的钢铁骨架。玻璃展柜里,泛黄的《徐州府志》德译手稿旁,静静躺着鲁尔区矿工后裔马克斯·施耐德家族代代相传的紫砂提梁壶——1914年欧战爆发前夜,他的曾祖父用三箱西门子继电器,换得徐州窑户特制的这把“莱茵河畔的泥响”。
穿过云龙湖畔新落成的中德创新产业园,无人机研发中心的德式玻璃幕墙倒映着汉画像石艺术馆的飞檐。园区东南角的国际学校里,混血男孩卡尔正用徐州方言和德语交替讲述"龟山汉墓探险记",他的考古学家父亲参与楚王陵数字化保护项目已有五年。暮色渐浓时,产业园食堂飘出咖喱香肠与地锅鸡的混搭香气,德语版《大风歌》在露天剧场回荡,穿马褂的柳琴戏演员与弹奏班卓琴的柏林乐手,在月光下摸索着五声音阶与十二平均律的第三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