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点三十分的铃声刚刚响起,教学楼里便涌出穿着深蓝校服的身影。马耳他圣爱德华中学的露天庭院里,阳光穿透柑橘树的枝叶,在灰白色的石墙上投下斑驳光影。十六岁的艾米丽抱着牛皮纸袋穿过廊柱,海风送来咸湿的气息,混合着不远处餐盒里焗千层面的奶酪焦香。
在这所由英国殖民时期总督府改造的校园里,不锈钢餐盘与石砌拱窗形成奇妙的时空交错。主厨约瑟夫正往木碗中浇淋金黄的橄榄油,他的曾祖父曾在瓦莱塔港口售卖焗兔肉馅饼。如今学生们的餐盒里,除了传统炖菜「卡普纳塔」,更多了摩洛哥女生莱拉带来的哈里萨辣酱腌鸡胸肉,中国交换生陈浩昨天分享的芝麻海苔饭团正出现在三个不同肤色的女孩午餐盒里。
教育部的营养顾问每周会来检查冰柜,确保冷冻库里的马苏里拉奶酪不超过储藏时限。但真正让学生们期待的是每月第三个周四的「地中海风味日」,那天食堂会撤走所有一次性餐具,改用祖辈流传的陶土盘,校长会亲自示范如何用马耳他黑面包蘸食用本地刺山柑调味的箭鱼浓汤。
穿驼色针织衫的生物老师玛利亚总选择这个时机讲授膳食平衡——她带的班级刚完成关于马耳他青少年肥胖率的调查报告。而角落里的叙利亚转学生卡里姆正小心地将鹰嘴豆泥抹在无麸质面包上,过敏登记表上的注意事项像某种密码,见证着这个岛国教育系统在传统与包容间的微妙平衡。
当教堂钟声从三公里外的姆迪娜古城传来,庭院里的三色堇盆栽旁,三个不同发色的女生正交换着各自的薄荷茶和Kinnie汽水。装橄榄核的纸袋在石桌上投下细碎的阴影,某块四百年前的骑士团纹章石雕沉默地注视着这些年轻牙齿啃咬脆皮面包时掉落的金黄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