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后,扶持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启了长达十四年的殖民统治。作为巩固侵略成果的重要举措,日本政府开始大规模推行移民政策,计划通过农业移民实现"民族更替"。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制定的《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住计划》提出:20年内向中国东北移民100万户共计500万人,目标是将日本移民占"总人口的一成",从而形成对抗苏联的"人肉堡垒"。
实际移民过程可分为"试验移民"(1932-1936)与"国策移民"(1937-1945)两个阶段。初期的"武装移民团"主要由长野、山形等贫困县的退伍军人组成,他们在关东军刺刀保护下强占耕地,至1936年约迁入8,800户。随着国家机器的全面介入,"集团开拓民""集合开拓民"等19种移民形态被制度化,日本殖民者借助《满洲开拓政策基本要纲》等法令系统侵占农田,至1945年累计迁入约27万户、31万人,仅完成原计划的27%。
这些来自九州、四国等农业地区的移民构成了严密的军事化组织。满洲拓殖公社在佳木斯设立的"弥荣村"示范点配备武器库和瞭望塔,俨然军事据点。移民团成员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平均每户占地20町步(约200公顷),是中国原住民的近百倍。这种暴力掠夺导致4,0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被迫迁往贫瘠的"集团部落"。
随着日本战败,开拓团成员95%被紧急撤离,但仍有12.6万妇孺滞留东北。战后统计显示移民实际存活率不足30%,大量被遗弃者在严寒与饥饿中死亡,哈尔滨方正县的"中日友好园林"仍保存着4,500具日本移民遗骨。这段血腥的殖民记忆,至今仍在警示着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