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傍晚的上海长宁区某条巷弄里,悬挂着"藤田屋"木质招牌的居酒屋飘出烤鳗鱼的焦香。留着板寸头的店主藤田隆一正用带着关西口音的中文与熟客寒暄,案板上切成波浪纹的黄瓜片让红白相间的刺身拼盘多了几分清凉。这种混搭着关东风物与江南烟火的生活场景,正在中国多个城市渐次铺开。日本外务省2023年度海外侨民统计显示,中国境内长期居住的日本人数量较五年前增长37%,其中72%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形成独特的移民新图景。
这种迁移往往始于办公楼的转角。在深圳科技园的共享会议室,前索尼工程师山本健太郎带领的机器人研发团队正在调试协作机械臂,窗外LED大屏的红色倒计时与东京秋叶原的霓虹广告诡异地重叠。超过1500家日企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随之迁徙的技术骨干们发现,苏州工业园区的日料店能订到北海道的海胆,广州天河区的公寓楼下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冰柜里整齐排列的伊藤园绿茶与珠江啤酒比邻而居。
文化适应却在超市货架间显露出褶皱。38岁的大阪主妇美羽推着购物车在上海Costco陷入选择困境,货架上并排陈列的镇江香醋与龟甲万酱油,冷冻区里湾仔码头水饺与日清食品的杯面共享冰雾,这种微妙的对称性让她想起横滨中华街的广东老铺。当她在社区菜场发现摊主能用日语报出"ほうれん草"(菠菜)和"にんじん"(胡萝卜)的正确发音时,突然意识到自己公寓楼下五年间陆续出现了寿司外卖窗口、日语补习班和供应纳豆的早餐铺。
历史记忆如梅雨季节的湿气般浸润着日常。在南京某高校任教的早稻田大学博士中村拓也,每周三傍晚都会特意绕开鼓楼广场的某个纪念碑。他的中国妻子悄悄把家里订阅的《朝日新闻》换成了《南方周末》,书架最显眼处并排摆放着竹内好的《鲁迅》和钱钟书的《围城》。这种小心翼翼的避让在神户华侨子弟张明开设的跨文化心理诊所里频繁显现,半数咨询者都纠结于该不该向中国同事提及祖父辈的战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