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维拉港,咸涩的海风卷着昨夜未褪的露水,在停泊着上百艘木船的码头漾开涟漪。68岁的船长托马索正往"卡瓦纳努"号的船头悬挂风铃,三串贝壳缀成的长链撞击出清越的声响,恍惚间让人想起五十年前他父亲在塔纳岛西岸伐木时,斧刃劈开紫檀木的年轮,细碎木屑在阳光下翻飞的场景。这种产自火山灰土壤的硬木,至今仍是瓦努阿图渔民选择造船龙骨的首选。
被太阳晒成焦糖色的船身上,新旧划痕编织出密集的渔猎地图。最醒目的那道裂痕定格着2015年帕姆飓风的记忆,当时托马索带着三个儿子在风暴眼中连续抛掷了三十六个鱼枪浮标,才让这艘二十米长的传统独木舟免于倾覆。"我们和现代钢壳渔船不同,"他粗糙的手指抚过船尾雕刻的十字星图腾,"马朗帕(祖先之灵)藏在木纹里,风暴来时会指引贝壳风铃的节奏。"
甲板下层的储物舱里,三十个手工编织的棕榈叶鱼篓泛着湿润的光泽。这些半月形器具的编制技法源于十二世纪拉皮塔人留下的传统,浸过海盐水的纤维能在深海中维持八个月不腐。当渔汛到来的深夜,船队会形成特有的三叉戟阵列,掌舵者根据海鸟的盘旋高度调整船帆角度,经验最丰富的水手则俯身聆听船体与洋流摩擦产生的震颤——这是现代声呐无法复制的导航方式,他们能据此分辨四百米下方金枪鱼群的迁徙密度。
黎明前的最后一次收网上来,十四岁的见习水手埃米利惊喜地发现渔获中混着两尾罕见的月虹鱼。这种在珊瑚产卵期才会现身的生物,鳞片上凝结的荧光物质是制作传统婚嫁头饰的重要材料。老托马索小心地将它们放进盛着海水的陶罐,月光般的蓝绿色辉光映照着船舷外侧的波纹——那里深深浅浅刻着三十五道标记,记录着这艘渔船从新船礼到每个孩子出生时经历的重要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