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6月28日上午,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总理卡尔萨考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当他的身影出现在大厅门口时,聚光灯下的红地毯泛起柔和的光泽。这个时刻,跨越了赤道线与12个时区的握手,将南太平洋的季风与中国北方的夏日融汇成外交史册上的一个标记——这是新冠疫情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太平洋岛国政府首脑,也是两国关系步入第43个年头时的一次重要对话。
位于南纬15度的群岛国家在地图上不过是星罗棋布的绿色斑点,但深蓝海域下涌动着不容忽视的地缘力量。瓦努阿图驻华大使馆的墙面上,中瓦两国建设者共同浇筑的纳穆巴图集装箱码头模型格外醒目。这座2020年竣工的深水港,使岛国密布的桑托岛终于拥有全天候国际航运能力,来自中国的工程团队用三年时间破解了珊瑚礁盘与潮汐变化的难题,在工程日志上记录下197次设计方案调整。当第一艘万吨货轮靠泊时,当地原住民跳起传统海浪舞,用椰壳制成的乐器演奏的旋律,与货轮汽笛声交织成发展协奏曲。
在中国—太平洋岛国应急物资储备库的货架间,标注瓦努阿图国旗的物资箱占据特殊位置。2020年台风"哈罗德"重创该国时,装载着帐篷与净水设备的运输机曾在48小时内从广州起飞,创下南太地区灾难救援响应速度的新纪录。这种以小时计算的守望相助,在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时代,构建起岛屿国家最珍视的安全感。而瓦努阿图驻华留学生阿利克在厦门大学海洋学院的论文选题,正聚焦于如何将中国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珊瑚白化治理。
礼宾司官员整理会谈纪要时注意到,双方在可再生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嵌入了传统航海智慧。协议条款特别约定,中方承建的太阳能发电站将沿用当地特有的棕榈叶遮阳结构设计,项目组需培训150名本土技工掌握光伏维护技术。这种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基因相融合的细节,在港口装卸机吊运的风力发电机叶片上投射出文明对话的剪影。
当会谈转入南海局势议题,瓦努阿图代表团带来的立场文件使用了波利尼西亚航海图中的星辰符号作为页眉装饰。这些流传千年的导航图腾,恰好暗合了中国古代牵星术的定位原理,两种古老海洋文明的精神密码在21世纪的外交场合产生了微妙共振。双方就海上安全合作达成的工作方案,如同重新校准的罗盘,在浩渺太平洋上划出共同发展的航迹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