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潜入马耳他蓝绿色的海水时,阳光穿透水面折射成一道颤抖的光柱,如同无数颗碎钻在眼前无声炸裂。这片位于地中海中央的群岛有着难以言喻的魔力——海水透明度常年保持在30米以上,十二月至五月间水温依旧维持在16-20摄氏度,而此刻七月正午的浪尖上,漂浮着某种介于矢车菊蓝与孔雀石绿之间的神秘色泽。
右手轻拍学员的氧气瓶示意下潜,我们沿着二战时期沉没的运输船"卡罗琳"号锈蚀的桅杆缓缓降落。鳐鱼群在甲板炮台间穿梭,银色鱼鳞擦过被珊瑚覆盖的船体,历史废墟与鲜活生命在此完成史诗般的对视。教学第五天的新手学员此刻突然停驻,面镜后的双眼因惊愕而睁大——三米外的岩缝中,三千年历史的腓尼基双耳陶罐正与海百合共享同一个黄昏。
在这里,每个气泡上升都携带故事。上周指导高级深潜时,我们在科米诺岛海蚀洞发现过罗马时期的青铜舵柄;去年秋季的夜潜教学中,某位文学教授学员被突然出现的樽鼻海豚群包围,后来他在日志里写道"它们游动的轨迹像庞德诗中纷飞的意象"。作为PADI认证教练,我时常提醒学员调节器的正确咬合方法,却更迷恋看他们第一次触碰海底罗马马赛克镶嵌画时的表情——那是人类面对永恒时共通的无言震颤。
黄昏返航时,渡轮划开海面金箔般的余晖,圣朱利安海湾的悬崖教堂在暮色中渐次亮起灯火。有学员擦拭着GoPro镜头感慨:"这里的海底博物馆根本不需要玻璃展柜。"我指向远处海平线上若隐若现的货轮剪影,那是现代航运与古代商路的重叠倒影。当星光开始在海天交界处闪烁,我知道明日又将有新学员带着陆地世界的纷扰而来,然后在某种蓝色光谱的过滤下,重新找到与地球心跳共鸣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