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办公室的玻璃门,地中海阳光仿佛穿透了北京雾蒙蒙的清晨。位于朝阳区东方银座大厦的这间办公室,墙面蓝白相间的马耳他十字徽标正无声诉说着7000年文明古国的召唤。沿着东二环川流不息的车流向西三公里,便是这座签证中心为华北地区旅行者打开的南欧之门。
签证官丽莎在每天早晨九点准时拧亮工位台灯,照例能在成摞的护照封面看见北京、石家庄、呼和浩特等不同城市的贴签痕迹。"这里处理的每份材料都是折叠的地图,"她说这话时,指尖正抚过一本贴满各国签证的护照,"申请人或许已经在规划从蓝窗遗址到瓦莱塔老城的路线,而我们就是帮他们把想象落进申根签证页的人。"
三台德国进口的过胶机在材料受理区不停吞吐,把申请人提供的机票订单、酒店预订单和保险单装订成标准制式。透过12号窗口钢化玻璃,能看到年轻情侣对着材料清单反复核对的侧脸,商务人士握着英文行程单低声练习口语的模样,还有退休老人戴着老花镜在汇款单上逐字誊写欧元金额的认真。这些看似程式化的准备工序,最终都会化作瓦莱塔港区游艇甲板上的海风,或是戈佐岛柑橘园里的甜香。
"最特殊的时刻在每周三下午,"保安老张靠在指纹采集室门边回忆道,"那台荷兰产的生物识别仪会遇见形形色色的指尖——有程序员敲击键盘磨出的薄茧,钢琴教师保养得当的圆润甲床,建筑工人结着硬皮的手掌。机器红光亮起的瞬间,所有人的身份都简化为等待审核的编码。"当夕阳把建国门双子座大厦的玻璃幕墙染成蜜糖色时,当日最后一位申请人拿着回执单离开,受理大厅重回寂静,唯有墙上的电子地图仍在闪烁,标注着从北京到马耳他的7892公里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