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樱花散落的季节第一次在模拟地球环境的穹顶内重现时,山崎绫隔着双层复合玻璃抚摸着投影装置释放的粉色光影。她脚下的人造土壤混合着来自富士山的火山灰与火星赤铁矿粉末,种植槽里培育的改良水稻正在适应1/3的重力环境。控制室电子屏上跳动的字符突然凝滞,刺耳的警报声响彻整个空间站——这场持续三十七年的星际迁徙实验,终于在某组关键数据突破临界值的时刻,显露出了人类文明最深层的褶皱。
这个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实验室,承载着资源匮乏岛国跨越世纪的执念。当东京湾海底城市计划因地质变动搁浅,当浮动核电站群遭遇百年不遇的太阳风暴,身着航天服的工程师们在JAXA地下掩体敲击键盘的手指愈发急促。三菱重工研发的纳米机器人正在月海玄武岩中编织蜂窝状城市骨架,其自复制程序的伦理开关被有意设置成樱花绽放般的脆弱形态,如同他们留在母星的文化基因中那些充满矛盾性的克制。
太空电梯缆绳材料突破的消息传来时,京都大学天体物理系的白板上正留着未完成的公式。年轻研究员佐藤健的算式在第四块面板戛然而止,碳纳米管强度数据与轨道力学参数之间的微妙失衡,恰似他祖父在广岛原爆资料馆担任解说员时,永远无法说清核能科技的双面性。当东大阪市的中学生把写着愿望的千纸鹤系在探空气球上,这些承载着人类重力依赖性的生物,正在用环形空间站里的漂浮实验重构生命维度。
"氧气循环系统出现0.05%的偏差。"山崎凝视着中控台喃喃自语,指甲深深陷进掌心的月尘伤痕。在她身后,十三个休眠舱闪烁着幽蓝的光,里面沉睡着基因编辑过的胚胎——这些携带辐射抗性片段的新人类将在抵达比邻星b之前,完整经历细胞分裂的十四次重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LOGO在舱壁上泛着冷光,倒映着墙上那幅斑驳的浮世绘,葛饰北斋笔下的浪花在真空里永恒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