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斜斜洒入屋内,榻榻米上蜷着一片光斑。小林明子跪坐在茶案前,竹勺轻轻舀起一瓢沸水,手腕转动间,玄米茶的清香便融进了江南潮湿的空气里。距此三条街巷外,女儿亚美正背着印有诸暨中学标志的书包,在包子铺氤氲的热气里用绍兴腔的普通话和同学说笑,她们约定周末去西施故里拍汉服写真时,要带亚美妈妈做的抹茶大福当作零食。
这座位于会稽山脉北麓的江南小城,在二十年间悄然织就了一张跨文化的蛛网。当年第一批随纺织机械漂洋过海而来的日本工程师们不会想到,当流水线上的数码提花机停止轰鸣,他们晾晒在厂区宿舍阳台的和服腰带,会成为老城区青石板路上游客观望的风景。金兀术南侵时用作烽燧的陶朱山,如今半山腰开设的日语私塾里,七旬的赵大爷正用夹杂着诸暨俚语的日语,给新移民讲解垃圾分类规则。
巷口的居酒屋将绍兴黄酒注入菊正宗酒瓶再冷冻出霜,老板娘发明了茴香豆味的下酒小菜。当地电视台每周四傍晚播出的《中日双语新闻》,总在天气预报环节插播东白湖镇村民与日本农艺师共同培育的"越光米"长势。当葛溪流过江藻村时,会看见岸边的樱花林与香榧树根须在泥土深处勾连成结——就像祠堂里那幅题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书法作品,是八十岁的村支书跟着视频反复临摹了三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