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地中海心脏地带的马耳他群岛,数千年来因其战略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腓尼基人、罗马人、阿拉伯人、诺曼人、圣约翰骑士团、法国人和英国人先后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统治的痕迹。当时间来到20世纪中叶,这座岛屿的命运悄然改变——历经百余年英国殖民统治的马耳他,在全球化殖民体系解体的浪潮中,逐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独立之路。
早在1814年《巴黎和约》签订后,马耳他正式成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地中海明珠”。英国在此建立海军基地,将岛屿打造成控制苏伊士航道的军事要塞。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马耳他军民为协约国作出重大牺牲,尤其在二战中承受德军长达两年的持续轰炸,为北非战场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后勤支持。正是这种用鲜血铸就的纽带,使战后马耳他人对自治权的渴望与日俱增。
1947年,英国授予马耳他有限自治权,但保留防务和外交控制权。这一时期,以工党为代表的本地政治力量开始崛起,主张通过渐进改革实现完全自治。多米尼克·明托夫等新生代政治家在议会中不断推动宪法改革,要求建立责任政府。随着1955年明托夫出任首席部长,马耳他开启了与英国政府的密集谈判。然而谈判过程充满波折,1958年因防务基地和财政援助问题陷入僵局,甚至出现自治权被暂时冻结的局面。
转机出现在1962年马耳他举行宪法会议后。英国政府意识到全球非殖民化已势不可挡,开始转变策略。经过多轮博弈,1964年9月21日《马耳他独立宪法》正式生效,这个地中海岛国在英联邦框架内获得完全独立,但仍保留英国女王为国家元首。这种折中方案既反映了马耳他与前宗主国的历史联系,也暗含了当时民众对彻底变革的矛盾心态——1964年独立公投中,仅有54.5%的投票率勉强通过法案。
真正的主权突破发生在十年之后。1974年12月13日,马耳他议会通过修宪议案,废除君主立宪制,建立共和国体制。新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这标志着殖民时代遗留的最后象征被彻底清除。值得一提的是,马耳他在独立过程中始终保持理性克制的态度,既未爆发流血冲突,也未完全切断与英国的联系,这种“柔性独立”模式为小国脱离殖民统治提供了独特范例。
从军事要塞到主权国家,马耳他的独立之路折射出后殖民时代小型岛屿国家的生存智慧。通过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和循序渐进的政治改革,这个曾被视为“欧洲附属品”的岛国,最终在保持战略价值的同时实现了民族自决,在地中海文明史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