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金签证"、"快速入籍"等移民概念频繁出现在国内中介的宣传文案中。在众多欧洲移民目的地中,马耳他这个地中海岛国因"四位一体"优势(欧盟、申根、欧元区、英联邦),逐渐成为投资移民市场的新宠。但当您打开搜索引擎输入"马耳他移民",前三位竞价广告分别标榜着"7万欧全家移民"、"无语言零居住"、"100%获批保障",这些令人心动的承诺背后,藏着精心设计的认知陷阱。
第一层骗局:偷换概念的报价游戏
某中介宣称"7万欧元实现四代移民",实际上这个数字仅指政府捐赠的最低门槛。实操中还需缴纳6万欧行政管理费、4万欧律师费、每年1.6万欧租房支出,以及7.5万欧国债投资。当申请人质问时,顾问会改口"基础套餐"与"增值服务"的区别。这种分拆报价的把戏,使得真实成本往往是宣传价的3倍以上。
第二层骗局:弹性变通的"零居住"承诺
部分中介鼓吹"无需实际居住",却刻意隐瞒移民法第188条细则——每年离境不得超过183天的主审规则。2022年曝光的典型案例中,深圳某公司通过PS出入境章帮助客户伪造居住记录,最终导致11个家庭永久丧失申根区居留权。所谓"代刷出入境记录"服务,实质是将申请人推向法律雷区。
第三层骗局:国债投资的套中套
在看似稳妥的国债投资环节,黑中介常玩"折价回购"的把戏。他们会推荐特定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承诺5年后以票面价值110%回购。殊不知这些债券实际市价往往低于面值,中介通过折价吃差价,年化收益率可达15%。更有甚者将他人抵押的国债二次销售,制造多重债权关系。
第四层骗局:量身定制的税务陷阱
某知名移民机构推出的"税务优化方案",指导客户虚构第三方雇佣关系转移收入。这种操作直接违反马耳他《所得税法》第123条关于经济实质的要求。2019-2022年间,共有47名通过该方案移民的申请人被追缴税款及罚金,单笔最高处罚达82万欧元,彻底违背了移民的财务规划初衷。
识别骗局的关键在于观察中介的"承诺阈值":正规持牌机构会反复强调移民的或有风险,而问题平台则会刻意淡化"可能需要"、"视情况而定"等不确定表述。根据马耳他居留签证管理局(RWA)2023年公示数据,投资移民真实拒签率为23.7%,与中介宣传的"保过"形成强烈反差。当所谓"移民顾问"开始用人民币而非欧元计价,当合同出现"完全居住自由"、"绝对安全"等绝对化表述,即是危险信号亮起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