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一艘悬挂苏联海军旗帜的巡洋舰缓缓驶入瓦莱塔大港,军舰与马耳他骑士团时代建造的军事堡垒形成历史叠影。这个地中海的微型岛国,在冷战铁幕下意外成为美苏角力的棋盘。从英国殖民地走向独立仅七年的马耳他,在多米尼克·明托夫总理的社会主义政策驱动下,逐渐向东方阵营倾斜——苏联工程师开始协助扩建港口设施,黑海舰队获得有限停泊权,马耳他镑与卢布建立起特殊兑换渠道。但这种非对称关系的炽热期不过十五年,随着1987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北约战机再次呼啸着掠过格兰德港的上空,将曾经的水兵俱乐部改建成旅游码头,只剩下废弃的俄语标识牌在咸湿海风中剥落。
地中海十字路口的战略价值,始终是驱动两国关系的隐形齿轮。当明托夫在1972年莫斯科会谈中签订经济援助条约时,马耳他国会大厅的议员们清楚意识到,苏联技术换取的不仅是港口使用权,更是撬动西方阵营的杠杆。克格勃在马萨姆斯谢特湾设立的监听站,与岛上英国皇家海军基地仅相隔八海里,电子信号在电离层交织碰撞。马耳他左翼工会领袖们定期飞往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接受培训,却在归国时携带意大利产打字机——这种微妙平衡最终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打破,当苏联自顾不暇时,瓦莱塔政府开始悄悄拆除圣朱利安海岸的俄式雷达阵列。
经济合作的空壳化比预期来得更快。按照1975年协定,苏联援助建造的马尔萨医疗中心本计划安装东德产CT机,落成时却换成了西门子设备。敖德萨出发的货船十年间运输的铝材总量,尚不及同期马耳他从意大利进口的三分之一。真正影响深远的,或许是苏联解体前夕的瓦莱塔峰会——当布什与戈尔巴乔夫在圣安东宫花园散步时,马耳他外交官首次在美苏领导人对话中扮演传话者角色,这个细节预示着微型国家在新世界秩序中的特殊定位。如今站在圣埃尔莫要塞眺望,苏联留下的痕迹仅剩瓦莱塔国立图书馆内褪色的俄文经济年鉴,与偶尔现身的老年码头工人用斯拉夫腔调的英语,讲述着那个短暂而炽热的特殊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