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三点的阳光斜斜掠过斯利马海岬,将维托里奥萨古城的赭石色城墙染成蜜糖色。我站在马耳他篮球学院顶层的露天训练场,看着十几个不同肤色的少年正在练习交叉步变向。咸涩的海风裹挟着篮球撞击地面的声响,在地中海湛蓝的天空下编织成独特的韵律。科林——那个从德国来的红发男孩——突然在三分线外急停跳投,橙色的篮球划出一道优美弧线,弧顶恰好与远处圣约翰大教堂的巴洛克式穹顶重叠,刹那间的画面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天顶画与现代运动美学的奇妙相遇。
这里的训练场总让我想起马耳他群岛特有的文化层理:腓尼基人留下的石砌地基,中世纪骑士团修筑的防御工事,英国殖民时期的铸铁栏杆,如今却托举着二十一世纪的运动地板和智能篮板系统。教练马尔科曾是意大利职业联赛球员,他正用混杂着马耳他俚语的英语纠正学员动作,偶尔蹦出的西西里方言又让法国学员忍俊不禁。这种多元的糅杂感渗透在每堂训练课里——瑞典女孩的瑜伽式热身,北非少年的街头篮球技巧,中国学员带来的阻力带训练法,在马尔科手中被淬炼成独特的训练体系。
七号训练室的墙壁上挂着历届学员的球衣拼贴画,不同国家的国旗在空调送风中轻轻摆动。来自南京的李想在这里完成了从替补到队长的蜕变,他的训练日记本里还夹着去年夏天和马尔他国青队切磋时的战术图。"他们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对抗时差,而是怎样把时差变成进攻节奏。"他在结业仪式上的发言,至今仍在家长们的口中流传。当黄昏将训练场的玻璃幕墙染成玫瑰金时,来自五大洲的年轻球员仍在不知疲倦地折返跑,他们的身影倒映在古老的骑士团水渠遗址上,如同现代体育精神在历史经纬中的崭新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