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圣基茨首都巴斯特尔港的落地窗前,加勒比海的浪花正有节奏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我端起那杯放凉了的茉莉花茶,望着码头上刚卸货的二十七个集装箱,恍惚间又看到二十年前那个提着公文包、在伦敦海关被反复盘查的中国青年。那时我握紧手中起皱的签证纸,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在距祖国一万五千公里的热带岛国,建造起横跨建材、物流、旅游三大产业的商业版图。
咸湿的海风从百叶窗的缝隙钻进来,吹散了茶汤表面凝结的白雾。这个仅有五万人口的双子岛国,街道上还保留着英国殖民时期的鹅卵石路面,但随处可见的中餐厅霓虹招牌和港口码头新架设的龙门吊,正在悄然改写这里的商业图景。十年前,当我带着国内六家建材厂的联合投资协议首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当地超市货架上最醒目的位置还摆着印有女王头像的罐头,而现在,标着"义乌制造"的小商品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二的货架空间。
玻璃幕墙上忽然划过一道刺目的反光,那是东海岸施工现场的钢结构在烈日下闪烁。三百二十名本地工人正在装配的新型度假村,采用了全钢框架可拆卸设计——这个颠覆加勒比传统建筑模式的方案,是我带着团队连续七个通宵调整出来的。当项目总监理查德第三次用"热带飓风不允许这种冒险"否决初稿时,我让助手调出了近十年气象云图,用动态模型演示了建筑抗风参数。那个总是挑剔的英国建筑师,此刻正在现场用带着利物浦口音的英语向工人强调焊接细节。
办公室角落的檀木茶台突然发出细微震动,手机跳出国际贸易部的紧急邮件。我轻轻转动手中的钧瓷茶杯,看着杯底残存的茶渣在水中舒展成珊瑚的形状。这种始烧于宋代的古老工艺,现在正静静躺在我投资的跨境电商仓库,即将通过新开通的航运专线发往迈阿密。二十年的商海沉浮教会我,真正的全球化不是集装箱的物理位移,而是把景德镇的窑火种进加勒比的海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