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维拉港的滨海大道上飘来一阵熟悉的香气,混合着椰林蒸腾的水汽与太平洋微咸的海风。转过街角,"龙腾阁"红色霓虹灯牌在暮色中亮起,落地窗内几位皮肤黝黑的当地人正用筷子夹起热气腾腾的虾饺,蘸着用当地青柠檬调制的辣椒酱。这个仅有30万人口的太平洋岛国,中餐馆数量已逾百家,粤式烧腊与法式蜗牛、美拉尼西亚椰浆饭共同构成了瓦努阿图独特的饮食版图。
1882年,德国商船"南海玫瑰号"在埃法特岛沉没,幸存者名单中的三位广东厨工或许未曾想到,他们用铁锅和竹蒸笼在雨林中搭建的临时灶台,会开启中餐在南太平洋群岛的百年飘香史。二战期间随着日军南下,英国殖民当局从新加坡紧急招募的华人劳工,不仅带来了建筑技艺,更将闽粤地区的小吃基因深植于这片火山群岛。如今第三代华人后裔玛利亚·陈仍记得祖父母用竹筐挑着担担面,沿着火山灰铺就的山路为驻守的美军送餐的场景:"椰壳当碗,芭蕉叶垫底,辣椒酱要用十几种热带浆果调配。"
瓦努阿图中餐的在地化蜕变极具巧思。主厨们将深海砗磲贝切成牡丹花刀,淋上绍兴酒后与香草豆豉同蒸;面包果替代芋头制成甜糯的反沙点心;甚至在粤式腊味饭里掺入当地特有的诺丽果干。维拉港最大的渔市里,福建籍摊主老林独创的"火山石烤鱼"已成网红美食——取珊瑚礁间现捕的笛鲷,裹在香茅与诺丽叶中,用炽热的火山石焖烤,最后浇上混入卡瓦胡椒的豉油。这种充满野性张力的烹饪方式,常让法国游客误以为是某种波利尼西亚传统料理。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每周从广州直航的航班不仅带来中国游客,更输送着沙茶酱、老抽和四川花椒。但本地化的脚步仍在继续:艾图塔基岛的渔民开始学着用潮州手法腌制鰹鱼干,马拉库拉岛的中餐馆推出融合了芋泥和花生碎的"黄金流沙包"。当暮色中的港湾亮起万家灯火,那些在铁锅中跳跃的火焰,正悄然编织着跨越海洋的文化味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