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社会的语境中,“移民”一词长期处于暧昧地带。尽管官方文件仍谨慎地使用“外国人劳动者”“定居者”等中性词汇,现实中的称呼系统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岛国面对人口结构巨变时的复杂心态。德川幕府锁国时代在海岸刻下的排外基因,至今仍在语言层面若隐若现——当横滨中华街的第三代华侨仍被称为“新华侨”,当日系巴西人拿着特别定居签证却被叫作“归国者”,这些称呼上的错位,恰似文化身份认证系统里永远对不准的指纹识别器。
明治时期横渡太平洋的“契约劳工”,在秘鲁种植园里被殖民者称为“黄色机器”;如今穿梭在东京便利店里的东南亚青年,则被贴上“技能实习生”的标签。称呼嬗变史里藏着耐人寻味的进化论:当老龄化社会如同生锈的齿轮般艰涩转动,曾被严防死守的移民,正被分解成“高端人才”“特定技能者”等可量化指标,在出入境管理局的积分表上完成从“人”到“生产要素”的语法转换。然而便利店摄像头记录的真实图景里,带着东北口音的汉语、塔加拉族语的对话声,正在重塑“日本人”这个词汇的生物学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