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酉阳的吊脚楼覆了层薄霜,青石板路上的马蹄印里结着冰碴。十七岁的和子跪在乌江边浣衣时,总望着对岸灰蒙蒙的山脊发呆——那里隆起的地势像极了故乡四国的笠置山。三个月前,父亲带着全家登上开往上海的货轮时,反复擦拭着印有"大东亚共荣"字样的铜制徽章,而母亲悄悄把神官求来的护身符缝进女儿的内衬衣袋。江风卷着湘西特有的辛辣花椒味钻进鼻孔,和子搓了搓冻得通红的双手,忽然听见码头传来熟悉的尺八声,呜咽的旋律穿透了清晨的雾霭。
(接下来可以展开日侨群体进入西南腹地的历史背景、战时特殊政策下的迁移潮、两种文明在武陵山区的碰撞与交融。建议补充具体人物故事,例如日本医生与土家草医的医术交流、茶园劳作形成的特殊方言混用、战后部分移民选择扎根当地等细节,保持平实温厚的叙述基调,着重呈现乱世中小人物的命运沉浮与文化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