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日本政府的移民政策发生了显著转变,这一年的政策调整被视为这个传统上排斥大规模移民的国家应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之举。东京街头来自越南、尼泊尔的便利店员工,九州工厂里操作精密仪器的中国技术实习生,以及遍布各地养老机构的菲律宾护理人员——这些身影勾勒出日本社会在人口结构剧变下的生存图景。根据法务省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在日外国人总数达293万人,同比增幅7.4%,刷新历史纪录。数字背后是日本少子老龄化危机的深化:同年,国内出生人口首次跌破90万,65岁以上人口占比升至28.4%,护理、建筑、农业等14个行业面临40%以上的劳动力缺口。
面对经济界的强烈呼声,安倍政府于4月正式实施《出入境管理及难民认定法》修正案,创设“特定技能”签证制度,标志着日本首次在法律层面接纳从事单纯劳动的海外劳动者。政策分为“特定技能1号”和“特定技能2号”,前者允许外籍劳工在建筑、农业等14个领域工作5年,后者则开放无限期居留通道。截至当年12月,已有1617人通过语言考试和技能测试获得新签证,尽管距离政府五年引进34.5万人的目标相去甚远,但制度框架的搭建本身已具有象征意义。
劳动力输入的结构呈现鲜明特征。来自越南的劳动者以24.7%的占比跃居首位,其次为中国(24.3%)和菲律宾(9.8%)。这种变化映射出日本企业的雇佣策略:越南劳工薪资预期相对较低,且文化适应性强;中国劳动者在高技术工种领域更具竞争力;菲律宾则在护理行业形成传统优势。但雇佣方式的差异也导致矛盾凸显——占外劳总数76.6%的技能实习生屡遭诟病,2019年厚生劳动省查处的相关企业违法案件达5315件,涉及拖欠工资、超时劳动等系统性剥削。
政策松动引发的社会涟漪持续扩散。埼玉县川口市等外国人聚居区出现多语言标识和跨国婚姻咨询窗口,东京大久保的印度神庙开始举办日语教学班,但与此同时,部分地方团体以“治安恶化”为由发起反移民集会。内阁府民调显示,约52%民众担忧移民冲击传统文化,而企业经营者中82%支持扩大引进。这种认知裂痕在永住权政策讨论中尤为明显:经济产业省建议将连续居住年限从10年缩短至3年以吸引高端人才,却遭到自民党保守派议员的强烈抵制。
全球移民政策研究专家中,日本案例始终是个独特样本。不同于德国“客工”模式或加拿大积分制,东京采取的是严格行业限制、分层管理的中短期劳动力补充策略。2019年的改革虽然打破了“移民锁国”传统,但《经济学人》杂志指出,日本每个移民对应的本地居民数量仍高达75人,远高于美国的7人。当北海道的农场主开始雇佣缅甸难民,当四国的寺院为印尼研修生举办佛经讲座,这个内向型社会正被老龄化危机推动着缓慢而不可逆地走向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