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内人口结构挑战的加剧,加拿大联邦政府持续调整其移民政策,力求在吸引人才、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社会多元文化之间取得平衡。2018年,自由党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移民新政,这些改革不仅体现了对技术移民和家庭团聚的人性化倾斜,更释放出加强区域经济活力的明确信号。

家庭团聚优先,降低移民融入门槛
家庭类移民在这一年成为政策调整的重点。父母及祖父母团聚移民(PGP)的年度配额从2017年的1万个增加至2万,创下历史新高,且将申请轮次的“抢名额”制度改为先到先得的“意向表达”模式,大幅减少因系统拥堵导致的不公平现象。此外,配偶团聚移民的处理时间缩短至12个月以内,同时取消了依附子女的年龄限制(从19岁放宽至22岁),使更多家庭能够保持完整移民。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明确表示担保父母移民的最低收入标准(MNI)不会因育儿福利(如牛奶金)等社会福利抵扣而提高,减轻了中产家庭的财务压力。
经济类移民体系精细化,区域战略凸显
在经济移民领域,联邦快速通道(ExpressEntry)的评分系统进行了三项关键调整:法语加分权重提升、加拿大亲属加分范围扩大,以及18-35岁年龄段的得分优势进一步强化,直接传递出对年轻双语人才和已有本地社会联系申请者的偏好。与此同时,2017年启动的大西洋四省移民试点计划(AIPP)在2018年完成阶段性评估后,新增了“雇主指定权”简化流程,并加速推动这一区域项目向永久政策转型。更具突破性的是,联邦政府首次推出“乡村与北部地区移民试点”(RNIP),针对安大略省、曼尼托巴省等偏远城镇量身定制招才方案,要求申请人提前与社区建立联系(如当地学习、工作经历),以此缓解小城市人口萎缩危机。同期,省提名计划(PNP)的总配额增加至5.5万人,安省、BC省等热门省份强化了对科技、医疗等紧缺职业的定向邀请。
人道主义承诺与移民规模扩张
在难民政策方面,尽管全球难民危机加剧,加拿大仍将年度难民接收量维持在1.5万人以上,并率先启动“全球人才难民试点”,为受迫害的高技能群体提供特殊安置通道。与此呼应,联邦移民部宣布将2018年移民总配额提升至31万人,并公布“三年百万移民计划”(2019-2021年),目标在2020年将年度配额提高至34万人。这一激进扩容的背后,是加拿大劳动人口退休高峰与低生育率的双重压力——到2035年,近25%的加拿大人将超过65岁,移民成为填补劳动力缺口的核心途径。
纵观2018年的政策迭代,加拿大移民体系呈现出两大主线:一是通过差异化加分和技术类移民扩容,精准对接国内经济需求;二是以家庭团聚和难民安置为支点,强化社会凝聚力与国际责任形象。这些改革既延续了加拿大传统的人文关怀,也透露出对国家竞争力危机的务实应对。据加拿大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新移民的就业率同比上升3.2%,中西部省份人口增长率突破十年峰值,印证了政策调整的初步成效。未来,随着“市提名计划”(MNP)等更细分的区域性政策落地,加拿大或将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持续占据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