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中海湛蓝的海水之下,马耳他群岛周围的海域隐藏着一个低调却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海参。这些看似笨拙的棘皮动物匍匐在海底的沙砾与礁石之间,用它们柔软的身体在海洋的幕布上勾勒出生命循环的暗线。不同于热带海域色彩鲜艳的珊瑚礁生物群,马耳他的海参大多身披灰褐色或深棕色的外衣,这种伪装色的进化智慧让它们与海底火山岩构成的地貌浑然一体,唯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那些缓慢蠕动的身影正以惊人的效率完成着自然界最原始的清洁工作。
地中海的海参种类中,刺参(Holothuriatubulosa)和糙海参(Holothuriaforskali)是马耳他海域最常见的定居者。它们的口腔周围环绕着二十余根触手,如同精巧的生物滤网,昼夜不停地筛食沉积物中的有机碎屑。科学家曾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实验发现,单只成年刺参每年可处理超过200公斤的海底沉积物,这种看似机械的进食行为实则构建着海洋的“代谢循环泵”——它们将表层营养重新翻搅至海底,同时通过排泄物为微生物和底栖生物创造微型生态绿洲。在马耳他西北部的圣保罗湾,水下摄像机曾记录到海参群落在风暴后形成的泥沙堆积区进行集体“清扫”,其密度最高可达每平方米15只,仿佛一支训练有素的生态修复军团。
这些无脊椎动物的生存智慧远超出人类的直观想象。当捕食者逼近时,马耳他海参能瞬间将体壁肌肉收缩至极限,通过肛门将呼吸树(水肺)和部分内脏喷射而出,黏稠的内脏组织既可作为诱饵迷惑敌人,又蕴含毒素威慑掠食者。这种“断尾求生”的绝技背后,隐藏着更惊人的再生能力:损失的内脏能在6至8周内完全重生,其干细胞激活机制至今仍是再生医学的研究热点。当地渔民世代相传的传说中,海参被赋予“海底凤凰”的称号,认为其反复重生的特性蕴含着永生的秘密。
然而,这种古老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2018年马耳他大学海洋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底拖网捕捞的误伤、旅游区海水富营养化以及地中海暖化导致的微生物群落变化,当地海参种群数量在十年间减少了47%。令人忧虑的是,海参的生态价值尚未被充分认知——当某片海域的海参密度低于每平方米3只时,沉积物中的硫化物浓度会呈指数级上升,进而引发连锁性的生态崩溃。马耳他渔民近年发现的某些近海“死区”,恰好与海参种群消失的轨迹高度重合。
在地中海文明的十字路口,马耳他海参的命运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悖论。这些存活了五亿年的古老生物,既不像旗鱼般拥有搏击风浪的壮美,也不如海马具备观赏价值的优雅,却用最沉默的方式维系着海洋的根基。或许当我们学会从海底沉积物的微观世界里读懂这些无言劳动者的价值时,才能真正理解何为“海洋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