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的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扑面而来时,小鱼攥着单程机票的手心已经微微出汗。航站楼落地窗外,赭石色的古老城墙与蓝宝石般的海湾正在七月艳阳下粼粼发亮,那些曾在视频里反复观摩的巴洛克式阳台,此刻正攀满九重葛垂下玫红色的花瀑。推着行李车穿过印有"Malta"字样的海关闸口,她忽然被某种不真实感击中——这个面积不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大小的岛国,真的能成为自己与女儿的新起点吗?
三个月前,当北京某重点小学的班主任第三次建议"给孩子换个压力小的环境",小鱼终于对着世界地图按下了命运的确认键。马耳他移民中介的宣传册上,"四位一体国"、"英联邦教育"、"地中海心脏"的烫金标题在会议室的节能灯下泛着冷光。丈夫在离婚协议上签字的钢笔,此刻正在她包里,笔尖残留的墨迹仿佛还在渗透纸张。"就当是替孩子赌一次。"她这样说服自己时,分明听见心底另一个声音在冷笑——三十五岁单亲妈妈带着八岁自闭症谱系女儿移民,这种剧情放在电视剧里都显得荒诞。
圣朱利安的公寓比想象中逼仄。推开窗,楼下鱼市早市的喧闹裹着炸鱼香气涌进来,晾衣绳上五颜六色的床单正与对街教堂的青铜钟摆共舞。中介介绍的融合学校需要三个月评估期,小鱼攥着女儿的治疗报告跑遍弗洛里亚纳、斯利马、姆西达,终于在戈佐岛找到愿意接收的私立机构。每周两次轮渡课程,她们总在甲板最前排迎接海风,女儿第一次主动伸手触碰飞溅的浪花时,小鱼突然想起北京雾霾天里永远紧闭的儿童病房窗户。
移民局的蓝底金十字旗在头顶沙沙作响,小鱼第N次核对永居申请的补交材料。马耳他的阳光把文件上的英文照得发烫:购房合同、银行存款证明、健康保险单......当初令人生畏的35万欧元投资门槛,此刻竟比不过女儿在融合课堂获得的"月度进步之星"奖状珍贵。公证员盖下火漆印的瞬间,隔壁幼儿园飘来童声合唱,恍惚间与女儿磕磕绊绊的英文单词重叠成奇妙的复调。
十二月某个暴雨夜,急诊室的红十字在帕奥拉区的雨幕里明明灭灭。高烧的女儿蜷缩在怀里呢喃中文,小鱼握着体温计的手在处方单上签下歪斜的"XiaoyuXu"。护士长推开候诊室大门的刹那,裹着头巾的阿拉伯裔护士、正在祷告的非洲移民、还有举着咖啡安抚哭闹婴儿的本地老人,同时向她投来善意微笑。窗外惊雷炸响时,小鱼突然发现候诊室电视里播放的《老友记》竟没有字幕——原来自己的英语听力已在无数次超市采购、家长会和银行开户中悄然进化。
圣约翰大教堂的复活节钟声里,小鱼数着女儿在陶艺课做的粘土海龟。这些地中海特有的蠵龟需要突破厚重砂层才能抵达海洋,就像她们用两年时间在异国凿开的新生活。当初令她彻夜难眠的永居卡,如今安静地躺在抽屉底层,倒是社区中心颁发的"杰出移民母亲"水晶奖杯,总被女儿擦得锃亮摆在客厅最显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