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末开始,日本政府逐步将海外移民纳入国家战略体系,试图通过人口输出缓解国内矛盾、开拓殖民领土并构建"大东亚共荣圈"。这一政策最初以经济移民形式出现:明治维新后,失去特权的士族和过剩农村人口被鼓励前往夏威夷种植园与北美西海岸,1899年赴美移民突破万人,横滨、神户等港口城市形成了完整的移民产业链。但随着美国排日运动兴起,日本将目光转向南美洲,巴西成为新的移民目的地,至1941年已有18万日本人定居圣保罗州。
昭和时期,移民政策加速向军事殖民转型。关东军控制中国东北后,农林省官僚加藤完治提出"以农业移民巩固满洲国基业"的构想。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正式推出"百万户移民计划",规定20年内向满洲输送500万农业移民。这些被称作"开拓团"的殖民者不仅获得土地分配,更被赋予维持治安、防范抗日武装的准军事任务。截至1945年,实际移民数量达到27万人,占据东北耕地200万公顷。但军国主义裹挟下的移民浪潮充满悲剧性,约8万移民在日本战败后被遗弃在异国他乡,成为国家战略的牺牲品。
从民间自发流动到国家强制输送,日本近代移民政策始终服务于帝国扩张需求。移民个体命运被捆绑在殖民战车上,既充当经济减压阀,又成为领土侵略的活体界桩。这种将人口迁移异化为国家工具的做法,最终在1945年迎来历史性溃败,却在当代少子化压力下以不同形态悄然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