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新加坡移民的方案里,ForArts(外国艺术人才计划)是相对小众和低调的一个。它不依附雇主、不靠投资额度、也没有创业审计要求,它的出发点是:国家对文化价值的接纳与尊重。
但这也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标准化流程的项目,就像我们申请美国签证一样,更像是一个由评审委员会逐案判断的“不确定性通道”。要走这条路,得足够了解政策背后在意的是什么,以及——它不写在明面上的底线在哪。
什么是ForArts
ForArts,全称 Foreign Artistic Talent Scheme,是由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NAC)与移民与关卡局(ICA)联合评审的永久居民(PR)申请机制。
适用人群,是在以下五个方向有突出成就的艺术工作者:
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
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装置)
媒体艺术(摄影、新媒体、跨界实验)
文学类创作者
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
它不是奖学金,也不是临时签证。一旦通过,是永久居民身份。
ForArts 不以学历或收入评估,而以三个要素为核心标准:
这是ForArts的底线门槛。不是兴趣爱好层级,也不是地区性小圈子成绩。
它更看重申请人在行业内、国际间是否具有某种程度的“辨识度”——
比如:
曾在主流国家美术馆、剧场、艺术节举办展演;
拥有被认可的出版、策展、代表作品;
获得权威奖项,或被公立文化机构收藏;
有可查证的媒体记录或文化评论。
这一部分,材料准备方式的呈现结构非常重要,不仅要真实,还要能被NAC看懂、看重。
ForArts不是“买身份”,它要看到的是“文化角色”。
申请者必须说明自己在新加坡将如何参与艺术生态建设,包括但不限于:
展览、演出、策展或教学计划;
与本地艺术团体的合作意向;
面向社区、学校或公众的艺术交流活动。
这部分不仅要写,还需要有实际联系人或项目雏形,空泛的“愿景”说服力不够。
品格与态度是否稳定
虽然不是公开指标,但ForArts评审过程中高度重视申请人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行业影响力。
曾有个别案例在履历上过关,但因材料风格或推荐内容流于浮夸,被建议“暂缓推荐”。
ForArts整个流程分两个阶段:
向NAC提交完整材料包(含作品履历、艺术计划、推荐信等);
NAC内部评审委员会审定后,向ICA发出推荐;
进入ICA系统流程,开始正式PR身份审批。
整个周期通常在6–10个月之间。
NAC阶段是实质性评估阶段,决定是否推荐;ICA阶段是身份背景核查阶段,决定是否批准。
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对申请者的“文化真诚度”有判断能力。
很多申请者有足够的履历,但无法提出一个合理的新加坡发展计划;
有些申请者在作品呈现上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表达;
也有人准备材料方式过于模板化,让评审难以判断这是否是“文化合作者”还是“纯身份申请人”。
ForArts并不拒绝移民动机,但它期待的,是愿意在文化场域里扎根、有能力落地的那类人。
“有作品就能过” → 实际要有系统履历 + 本地计划
“NAC可以预审批” → NAC不接受口头评估,必须完整材料递交
“只需要推荐信就行” → 推荐信只是参考,计划与履历才是核心
“我可以不在新加坡居住” → ForArts面向的是“文化贡献型PR”,居住虽非强制,但长期脱离本地艺术场景,后续再入籍或参与项目将有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