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议会于本周三闪电通过《第140号法案》,标志着其原有的“投资入籍”政策彻底终结。新法案取消了所有与“投资换护照”相关的条款,转而建立起以“国家贡献”“人才价值”为导向的“卓越贡献入籍机制”(Citizenship by Merit, 简称CBM)。
这场立法改革不仅是对欧盟法院裁决的回应,更意味着马耳他未来的国籍获取路径将大幅倾向“科技、文化、公益”类高端人才,传统的“捐款 + 房产 + 政府费用”的黄金护照模式已不复存在。
新法案全名为《2025年第140号法律通知》(Legal Notice 140 of 2025),正式废除了此前广受关注的个人投资者入籍计划(IIP)以及其后续版本马耳他卓越投资归化政策(MEIN)。
新法中删除了所有有关“投资人”“资金门槛”“商业交易”的表述,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利益”“人才价值”“公益贡献”等全新入籍标准。
马耳他事务部长Byron Camilleri强调:“这项制度不再设定固定费用标准。要想获得马耳他国籍,申请人必须证明自己对国家有实质性贡献,而非只要有钱。”
新政下,申请人必须具备“对马耳他国家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才能与成就”。新法特别列举了可以通过“卓越贡献”获得国籍的类型,包括:
科学家与研究人员
体育运动员
艺术家、文化表演者
企业家
公益慈善家
技术专家与科技人才
其他被视为对国家或人类有价值的个人
马耳他政府保留了高度的审批自主权。具体来说,是否属于“国家利益”人选,由部长根据个人条件进行判断。
业内人士指出,这一制度设计更加灵活,也更贴合马耳他“2050国家发展愿景”的战略定位——强调创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增长。
取消固定捐款门槛:不再设定“投资多少万欧元就能入籍”的公式,申请人必须提交清晰的“个人贡献方案”。
淘汰代理人机制:原来由政府授权的持牌移民代理将不再参与入籍申请流程,全部改由“马耳他国家公民署(Community Malta Agency)”直接审核受理。
引入正式“推荐制度”:原先只是“建议意见”的公民署,现在需形成正式“推荐结论”提交部长审查,透明度与专业性显著提高。
加强专业审核机制:审核委员会将由具备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可邀请特定领域专家对申请人进行访谈与评估。
建立正式申诉机制:若申请被拒,申请人可向“公民身份监管局”投诉,该局必须向部长反馈调查结论。
马耳他政府明确表示:
旧政已获批的公民身份不受影响,依旧适用于原有制度;
正在申请但尚未获批的案件将被中止,不能自动转入新制度,必须按新标准重新申请;
所有未来新申请将适用新法案。
这一决定划出了清晰的制度分界线,也回应了欧盟长期以来对“卖护照”的质疑。
新法案还同步调整了与血缘入籍与收养入籍相关的条款:
将通过父母或祖辈入籍的时间限制从2007年/2010年延长至2028年,回应海外马耳他裔社群的诉求;
明确规定2020年8月1日后被合法收养的未成年人可随父母取得国籍,但成年后被收养者将不再获得入籍资格。
从本次改革可以看出,马耳他正在逐步摆脱“移民超市”形象,转向更符合欧盟规范、更具长期国家利益导向的身份政策。
对中国申请人来说,新制度意味着:
不能再用“捐款+购房”一键换护照,需展现“软实力”:科研能力、文化贡献、公益背景等;
身份规划将更加个性化与专业化,需要专业团队评估申请人背景与马耳他国家战略之间的契合度;
对于真正想“以身份搭桥梁,参与国家发展”的人,这依然是个值得关注的机会,只是门槛不再是“钱”,而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