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求学期间,每三个国际学生中就有一个计划毕业后留在欧洲。”2023年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发布的这组数据,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座工业强国对全球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对于坐拥江南制造基因的常州学子而言,从德企云集的长三角智能制造高地出发,沿着莱茵河畔的教育阶梯向上攀登,正在成为打开职业全球化的一把金钥匙。
常州人选择德国绝非偶然。这座以装备制造立市的苏南名城,产业基因与德国“工业4.0”战略高度契合。博世力士乐、蒂森克虏伯等47家德资企业在常州的布局,使得德语人才需求持续走高。而德国TU9理工联盟高校,其机械工程、汽车制造等王牌专业与常州的中创新航、理想汽车等本土龙头企业形成精准的人才输送链。在亚琛工业大学机床实验室打磨精密零件的常州学子,很可能明天就成为常州国家高新区某家隐形冠军企业的技术总监。
德国政府为留学生铺设的“教育-就业-永居”通道颇具诚意。完成学业即可获18个月找工作签证,年薪达到58400欧元的蓝卡门槛,相较于其他欧盟国家更具包容性。慕尼黑某自动化企业HR透露:“我们更看重应聘者参与过FH应用技术大学的校企双元制项目,常州学生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实操经验往往是加分项。”这种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与常州高职院校推行的现代学徒制异曲同工。
常州家庭需在战略层面进行升学规划。歌德学院B2证书获取、APS审核材料准备、德意志银行保证金账户开设,这些技术环节可由专业机构辅助完成,但更重要的是文化适应性培养。参加常州中德创新产业园的德语角,通过哈兹四号(HarzIV)社会考察项目理解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甚至提前掌握巴伐利亚与北莱茵地区的文化差异,都将显著降低“柏林墙”式的文化冲击。当常州家长开始用“双元制大学”(DualeHochschule)替代“常青藤”作为饭桌话题时,意味着这个江南智造军团正在书写新的留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