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和浩特赛罕区一条安静的街角,克劳斯面包坊飘出黑麦与焦糖混合的香气。店主克里斯托弗·施耐德将刚出炉的碱水结摆上橱窗时,玻璃上的水汽氤氲出德语与蒙语的价目表。"十年前谁会想到呢?"这位来自慕尼黑的面包师用夹杂着山西口音的普通话说道,窗外的有轨电车正载着穿蒙古袍的老人从巴伐利亚风格的木桁架建筑前缓缓驶过。
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现代延伸,呼和浩特经济开发区的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始终亮着几盏不眠的灯。凌晨三点的办公楼里,机床工程师汉娜正在向慕尼黑总部同步最新的数控程序,她身后白板上潦草的德文方程式与蒙文生产安全守则交错重叠。这个诞生于"一带一路"新能源合作框架的产业园,七年间已吸引27家德资企业入驻,常住德国技术人员及家属达百余户,他们的子女在敕勒川国际学校双语课堂上,用标准的海德堡德语诵读着《敕勒歌》。
大青山脚下的东乌素图村,六十九岁的德国生态学家马克斯·沃尔夫在蒙古包前调试太阳能气象站,身旁的牧民巴特尔握着他的手示范如何搅拌奶茶。五年前中德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中结缘的这对异国师徒,如今共同经营着千亩沙地治理试验区,他们研发的草种配比方案即将在撒哈拉沙漠进行推广。每当月光照亮敕勒川草原,德国房车营地总会传来手风琴与马头琴的即兴合奏,伴着德式烤肠与蒙古馅饼的香气,构成连接阿尔卑斯与阴山的特殊和弦。
呼和浩特海关的电子屏上,来自汉堡港的集装箱定位正在呼和浩特国际陆港闪烁,中欧班列"青城号"周均两列的货运频率,让德国汽车配件与内蒙古稀土原料实现72小时跨大陆循环。新城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涉外一件事"专窗,工作人员塔娜用德语为刚落户的斯图加特精密仪器公司办理全套手续,文件袋里装着蒙德双语的营商环境指南。当德国工商大会北方代表处在如意广场亮起霓虹灯牌,那些身着蒙古袍穿梭在德语沙龙中的本地青年,已然掌握着切换五种语言谈生意的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