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晨的大阪市生野区街角,混着酱油香气的关西腔穿透晨雾,韩语卷舌音在屋檐下此起彼伏。穿着宽松工装裤的老伯把泡菜坛子垒成小山,陶器碰撞声惊醒了檐角悬挂的招福猫,风铃摇晃的阴影里,昭和年间的韩国移民证书正在玻璃橱窗后褪色。
金英淑踩着木屐经过八百屋时,总会习惯性扶正头顶的袱纱,这个动作让手指上的韩式刺绣护甲与和服腰带的金襕纹纠缠不清。她家族第五代经营的韩式酱料铺毗邻百年关东煮老店,玄米茶与松茸汤的气味在巷弄间结成蛛网,粘住七十年前祖父初抵神户港时穿的民族长衫碎片。
小学课堂里的日韩混血儿童正为汉字作业发愁,他们的铅笔尖悬在“恨”与“愛”中间,橡皮擦反复摩擦着平成年代的外国人登录证。河对岸的韩国教会尖顶上,十字架与神社鸟居共享着同一片星空,诵经声里混入了《阿里郎》的旋律,化作二十四小时便利店便当里的辣白菜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