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晨的薄雾中,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瓦努阿图群岛茂密的棕榈叶,斑驳的光影勾勒出海滩边古老石雕的轮廓。这些沉默的巨石或如巨人般矗立,或被海浪磨平棱角,表面布满了螺旋纹、几何线与抽象的人形符号。对于外来的旅人而言,它们是神秘的艺术品;而对于世代栖居于此的岛民,每一道凿痕都是祖先呼吸的印记,是海浪与火山共同孕育的文明密码。

考古学家在埃法特岛发现的玄武岩工具证明,早在三千年前,瓦努阿图的先民便掌握了开凿坚硬石料的技艺。不同于复活节岛充满图腾崇拜意味的摩艾石像,也不似波利尼西亚以实用性为主的石质工具,瓦努阿图的石雕始终游走于现实与灵界之间——那些被称作"TamTam"的圆柱形石碑,顶部常雕刻着双目圆睁的面孔,凹陷的眼窝里至今残留着祭祀用的贝壳粉末。在Malekula岛的传统文化中,这样的石碑既是部落领地边界的标识,也是已故酋长灵魂暂居的容器,当仪式中敲击石碑发出闷响时,族人相信能唤醒沉睡的祖灵对话。
石匠家族至今保留着口耳相传的"凿石秘语":挑选石料需观察其天然纹路是否呈现波浪状,那是海洋之神赋予的能量脉络;雕刻人脸时必须先完成右半侧,因为人的灵魂从右侧进入身体;完成的作品需埋入火山灰中三年,让地热与雨水赋予其沧桑质感。在彭特科斯特岛,直径两米的石盘曾作为货币流通,其价值不仅源于雕刻复杂度,更取决于制作过程中石匠献祭了多少头祭祀猪——这种将经济价值与精神能量捆绑的思维,构成了南太平洋特有的文明认知体系。
当殖民时代的金属工具涌入群岛,传统石雕曾一度被视作落后象征。但在圣灵降临节群岛的某些村落,老人们仍会在"nasara"(传统聚会所)用石雕演示创世神话:用黑曜石刻出代表女性的曲线石块与象征男性的柱形石组合,通过不同角度的堆叠,演绎部族迁徙、婚嫁盟约的历史密码。年轻一代艺术家则尝试将石雕语言转化为现代装置艺术,悉尼双年展上某件以瓦努阿图螺旋纹为灵感的钢铸作品,其投影恰好与故乡某个千年石雕的阴影轨迹重合。
雨季来临时,咸涩的海风会为露天放置的石雕覆上青苔,宛如给远古记忆穿上新衣。某个制作石锛的匠人告诉我,他祖父临终前坚持要把刻刀与自己的右手合葬,"这样当我变成星星时,还能继续雕刻云彩"。在这些被世界遗忘的角落,石头承载的不仅是美学形式,更是一个民族将物质与灵性、传统与现代熔铸为永恒的生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