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年来活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文化输出者,"豆包姐"的短视频账号像一扇意外推开的窗,让地中海岛国马耳他的街巷风情穿过电子屏幕,在异国观众眼前泛起斑斓光影。这位自称"被马耳他阳光晒化"的北京姑娘,用刀叉切开兔肉馅饼时絮叨的京片子,端着仙人掌果自拍时摇曳的波西米亚裙摆,构成后疫情时代全球文化流动中的特殊景观——超过300万海外粉丝在评论区留下不同语言的惊叹,意大利学者在文化遗产论坛讨论她的镜头叙事,更有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直言:"这个中国女人让我们重新发现了欧洲最小的首都瓦莱塔。"

事实上,她的手机镜头常常会掠过圣约翰大教堂镀金的巴洛克穹顶,转而聚焦推着旧式婴儿车买菜的老妇人。当西方观众习惯了宏大叙事的旅游宣传片,这些摇晃的手持镜头记录的面包房清晨、渔港落日和披着蕾丝门帘的百年阳台,意外唤起了地中海集体记忆里关于生活质感的乡愁。纽约大学传播学教授艾伦·佩奇指出,这种"微观视角的真诚性"正在颠覆传统旅行博主的表演模式——当比利时观众为她在姆迪娜古城迷路时捡到的流浪猫取名,当巴西主妇按她演示的古法尝试制作鲜花酱,文化解码的过程已然超越了猎奇心态。